碧生源减肥茶:惊艳效果揭秘!新鲜试验结果揭晓,震撼!【200字符】
“减肥茶前列股”碧生源“失速”?
1月5日,一家名为“翠绿源”的控股有限公司(简称“翠绿源”,0926.HK)发布了一则盈利预警通知。根据通知显示,截至2021年底,翠绿源及其关联公司预计将面临净亏损约1.2亿元至1.3亿元,较先前公布的5000-7000万元的净亏损额进一步增加。实际上,这已经不是翠绿源初次亏损,据统计,自2010年上市以来,翠绿源已经发布了10次盈利警告。这背后,曾经备受瞩目的“瘦身茶佼佼者”翠绿源,似乎正陷入困境。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记者 冯云云 李迪 实习生 张心培
曾经红极一时的“减肥茶大王”碧生源,似乎走到了危急关头
累计发布十次业绩预警
***息显示,碧生源创始于2000年,凭借“常润茶”“减肥茶”两款功能保健茶饮快速抢占了茶包市场。2010年碧生源在港交所挂牌,当年营收创下历史新高达到8.74亿元。
然而好景不长,2012年,碧生源就连发3次盈利预警,分别针对2011年、2012年上半年、2012年下半年的业绩,2013年再发2次;2016年,由于广告宣传要求,公司的主打产品“减肥茶”更名为“常菁茶”,销售业绩更是受到明显影响,发布盈利预警,当年亏损额为6871.4万元。
2018年5月和12月,碧生源分别就当年的半年和全年业绩发出盈利预警,当年净亏损达9529.9万元。
针对2021年预计业绩不达标,碧生源分别于去年10月和今年1月5日发布两条警告,亏损金额创历史新高。
在新的盈利预警声明中,对于2021年度预计亏损额进一步上升的原因,碧生源公司做出解释。公司表示,这主要是由于主要经销商调整了库存管理措施,导致公司向该经销商的发货减少,进而导致销售金额减少;另外,2021年度“光棍节”和“双十二”销售业绩未达到预期;同时,所持有的朝聚眼科股票的公允价值出现亏损;此外,营销力量重新布局的影响超出预期等多个方面原因共同导致了这一情况。
功效性茶包业务收缩
梳理其历年财报不难发现,碧生源近年来业绩亏损的主要原因是其主营的功效性茶包业务“失色”所致。换言之,碧生源的茶包越来越不好卖了。
根据公司2020年度财报显示,常润茶和常菁茶(原碧生源减肥茶)的收入分别为1.92亿元和1.99亿元,总收入达到3.91亿元。然而,十年前,这两款产品的总收入曾高达8.70亿元,其中仅常润茶一款产品的收入就达到5.66亿元。
根据官方资料显示,碧生源宣布近推出了碧生源纤纤茶,与之前的常润茶和常菁茶一同被称为“三茶”。截至2021年中期报告,碧生源上半年“三茶”产品总收入仅达20.5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了18.54%。与此同时,“三茶”产品在整体收入中所占比重持续下降。2021年上半年,“三茶”产品收入仅占总收入的30.6%,而以碧生源奥利司他为主的减肥药品业务实现了28.5亿元的收入,占比高达42.5%,成为公司主要的业务领域。
此外,其他药品和其他产品的营收占比也有所提升,2021年上半年分别实现营收8018.6万元、9999.2万元,占比分别为12%、14.9%。碧生源在中期财报中解释称,其他药品收入增加主要是滴眼液产品销量增长明显所致,其他产品收入增加主要是燃卡女王生酮、酵素等产品销量增长明显所致。
不过,由于产品多样化造成毛利率较高的三茶收入占比下降,公司的毛利率也由72.4%降至68%。而在上市之初,公司的毛利率曾接近90%。
转战减肥药市场
面对持续亏损,碧生源曾多次通过变卖旗下资产来弥补亏损缺口。
去年底,一家公司宣布出售其在上海市普陀区中山北路的8处房屋和土地使用权,交易总额达5600万元。这笔交易所得收益将被用于集团的主营业务发展和运营。在2018年底至2019年底期间,碧生源公司陆续以5.55亿元的价格出售了北京畅升商务咨询有限公司,以1.25亿元的价格出售了其子公司碧生源食品饮料的股权。
但变卖资产不是长久之策。从年报可以看出,碧生源近年来在改变产品结构方面做出了不少尝试,朝多元化产品业务转型,并积极开拓线上销售渠道。
根据官方披露的信息,自2017年10月起,碧生源开始通过其子公司中山万汉制药有限公司和中山万远新药研发有限公司进行研发、生产和销售碧生源牌奥利司他减肥胶囊。这一举措将集团的产品范围从减肥保健茶市场扩展到了非处方药减肥药品市场。
记者搜索碧生源在某电商平台的官方旗舰店也发现,其产品涵盖了减肥、肠道健康、抗糖美容、免疫、代餐等多个功能品类,但基本还是以“减肥”功效性产品为主。
华夏食品行业医生**蓬曾就碧生源的业绩不佳做出了分析,他指出主要原因在于消费者需求的转变以及碧生源缺乏产品创新和升级。他表示:“当前消费者更加关注减肥茶的成分是否健康以及减肥方法是否合理,碧生源应该在产品创新和升级方面加大力度,针对减肥人群进行更精细化的细分,推出更具高端化和定制化特色的产品。”
